形态描述
测量标本12尾,体长98~192mm,采自西沙群岛永乐岛、永兴岛、东岛、吴德岛及七连岛海域。
背鳍Ⅲ,2+19~23;臀鳍2+19~20;胸鳍1+11~12;尾鳍I+10十I。体侧鳞45~48横行。
体长为体高2.0~2.6倍,为头长2.5~2.6倍。头长为吻长1.3~1.4倍,为眼径5.3~7.6倍。
体长椭圆形,侧扁而高。尾柄短,侧扁,尾柄长为尾柄高1.2~1.6倍。头较长大。吻较长,尖圆锥状,眼前方无纵凹沟。眼稍小,位高,眼间隔宽而微凸,眼间隔宽为眼径1.3~1.8倍。鼻孔很小,每侧2个,位于眼前方。口小,前位。上下颌均有具凹刻的楔状齿,上颌齿2行,外行每侧4枚,内行每侧2枚,紧贴在外行齿内侧;下颌齿1行,每侧4枚。唇肥厚。鳃孔侧位,几垂直,下端与眼后缘相对。脊椎骨7+11~12=18~19。
鳞片中等大,除上下唇及吻前缘外全部被鳞,鳞上有小突起。鳃孔后方有数枚骨板状大鳞。尾柄及其前方有4~5行向前倒的钩状棘,每行有7~10棘。
背鳍2个,第一背鳍起点在鳃孔上方,具3鳍棘,第一鳍棘粗大,棘上有细粒状突起,吻长为其长1.7~2.1倍;第二鳍棘细尖,第三鳍棘甚短,纳于背缘的鳍沟内。第二背鳍始于肛门上方。臀鳍与第二背鳍相似,基底几相对。胸鳍圆刀形,低侧位。腹鳍棘短,有细粒状棘突。尾鳍截形。
头体背侧灰褐色,腹部白色。上唇后方有1灰蓝色横带围绕上唇。眼间隔灰蓝色,有3条灰黑色横纹。眼下经鳃孔到肛门及臀鳍前部有1条黑棕色宽斜带。眼下至鳃孔的宽带前方尚有1条褐色细条纹,自眼前方伸到胸鳍基底前方。尾柄中部有1向前的楔形黑棕色斑,其前有2条“<”形黄色斑纹,正对着楔形黑斑的外方。第一背鳍灰黄色,第二背鳍及臀鳍淡灰黄色。胸鳍灰色,基部黑色,外方有1红色横纹。尾鳍深灰色。
背鳍Ⅲ,2+19~23;臀鳍2+19~20;胸鳍1+11~12;尾鳍I+10十I。体侧鳞45~48横行。
体长为体高2.0~2.6倍,为头长2.5~2.6倍。头长为吻长1.3~1.4倍,为眼径5.3~7.6倍。
体长椭圆形,侧扁而高。尾柄短,侧扁,尾柄长为尾柄高1.2~1.6倍。头较长大。吻较长,尖圆锥状,眼前方无纵凹沟。眼稍小,位高,眼间隔宽而微凸,眼间隔宽为眼径1.3~1.8倍。鼻孔很小,每侧2个,位于眼前方。口小,前位。上下颌均有具凹刻的楔状齿,上颌齿2行,外行每侧4枚,内行每侧2枚,紧贴在外行齿内侧;下颌齿1行,每侧4枚。唇肥厚。鳃孔侧位,几垂直,下端与眼后缘相对。脊椎骨7+11~12=18~19。
鳞片中等大,除上下唇及吻前缘外全部被鳞,鳞上有小突起。鳃孔后方有数枚骨板状大鳞。尾柄及其前方有4~5行向前倒的钩状棘,每行有7~10棘。
背鳍2个,第一背鳍起点在鳃孔上方,具3鳍棘,第一鳍棘粗大,棘上有细粒状突起,吻长为其长1.7~2.1倍;第二鳍棘细尖,第三鳍棘甚短,纳于背缘的鳍沟内。第二背鳍始于肛门上方。臀鳍与第二背鳍相似,基底几相对。胸鳍圆刀形,低侧位。腹鳍棘短,有细粒状棘突。尾鳍截形。
头体背侧灰褐色,腹部白色。上唇后方有1灰蓝色横带围绕上唇。眼间隔灰蓝色,有3条灰黑色横纹。眼下经鳃孔到肛门及臀鳍前部有1条黑棕色宽斜带。眼下至鳃孔的宽带前方尚有1条褐色细条纹,自眼前方伸到胸鳍基底前方。尾柄中部有1向前的楔形黑棕色斑,其前有2条“<”形黄色斑纹,正对着楔形黑斑的外方。第一背鳍灰黄色,第二背鳍及臀鳍淡灰黄色。胸鳍灰色,基部黑色,外方有1红色横纹。尾鳍深灰色。
生物学
国外分布
国外分布于红海、印度洋非洲东海岸至太平洋中部夏威夷群岛等热带海区。
国内分布